•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智慧校园平台
  • 新智慧校园
  • English

首页

方永刚先进事迹学习通知

发布日期:2007-04-18 阅读次数:

各院、处、室、馆、所:

日前,教育部党组向各地、部属各高校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活动。方永刚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教育部党组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活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方永刚同志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要学习他追求真理,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学习他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学习他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重的人。

请全校各单位、部门结合实际,大力宣传方永刚同志的先进事迹,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各党支部要组织安排一次专题学习讨论。把学习方永刚与学习孟二冬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引导全体教师做教书育人的楷模;把学习方永刚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便于教职工进一步了解学习方永刚同志先进事迹和精神,更好加强自身建设,编印此期学习资料,供全校各单位、部门学习。请结合单位、部门实际,利用本周五(4月20日)下午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并做好记录,以备期末考核检查。参加学习的教职工可将学习心得发送到 xbnews@126.com ,对于优秀的学习心得,可考虑集结成册。

宣传处

2007年04月16日

党的理论积极传播与模范践行者

——方永刚

方永刚,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级。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贡献。去年10月份,他参加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发言,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已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才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和谐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20多年来,他遇有理论困惑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他始终认为,如果他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三、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

1998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长山要塞函授辅导,给部队讲课,从晚上9点一直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他的报告。一次,方永刚到北海舰队搞专题调研,潜艇某基地请他去讲军人使命与战斗精神。由于讲得好,驻青岛地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请他讲,不到一周连续讲了15场。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讲透彻,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与大家拉家常,把生活当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有一次,他到旅顺口区铁山镇给党员干部讲课,三个多小时的讲课结束后,一位8O多岁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你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听你讲半天,我这辈子都没白活。”还有一次,一个镇请他围绕农村问题讲讲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长假,跑了许多村镇,咨询了许多专家,围绕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问题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并提议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农民上项。报告结束后,一位大嫂激动地说:“你把党的好政策讲到咱的心坎上,你把党的温暖送到咱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胡锦涛亲切看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

高度赞扬方永刚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向方永刚学习

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亲切看望了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高度赞扬方永刚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向他学习。

胡锦涛对方永刚说,我看了你的事迹介绍,很受感动。你长期在军队院校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你不仅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党的理论。从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看到了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都要向你学习。

胡锦涛说,听到你患病的消息,我很牵挂。军委、总部和海军,以及解放军总医院都很关心你,为你的治疗作了精心安排。希望你安心养病,早日康复!

方永刚表示,一定不辜负胡主席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厚爱,争取尽快康复起来,重新回到三尺讲台,继续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方永刚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入伍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20多年来,方永刚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他立足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先后完成10多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了16部政治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图书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他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学校、军营,用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仅近五年来,就为社会各界作辅导报告500余场次;他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为部队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基层政工干部,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

2007年1月,胡锦涛主席和军委其他领导同志得知方永刚教授患病住院的消息后,指示有关部门全力救治。2月1日,海军派专机把方永刚从大连接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来源:新华网)

使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生命之约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人民日报记者郭嘉、王金海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白瑞雪) 渤海湾的晨曦映着一个攀登的身影。

2007年1月15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来到政治系教学楼,讲授本学年的最后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学生们早早地等候在门口。迎着他们的目光,身患癌症的方永刚走上讲台,还是那么精神焕发,还是那么声如洪钟。

“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感觉很幸福……”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一片掌声中。

学生们的记忆里,将永远定格这么一幕:教学楼前110级台阶的陡坡,他们的方教授竭尽全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1983年版的《邓小平文选》早已被方永刚翻破。新华网 孙瑞博 摄

迈步之前,方永刚整了整军装。

远山如黛。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前方6个鲜红的大字上——

使命——忠诚——献身。

信仰——“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

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十多年来,方永刚就是以这样的节奏,为他的学生、听众和读者解答着同一个问题:发展变革中的中国,路在何方?

路,在党的创新理论里,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这是方永刚认准的答案。

1981年秋,方永刚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四年寒窗,在博览东西方哲学文学、苦读中国几十个朝代兴衰史之后,他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

本色——“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常青”

如果说理论工作者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方永刚甘愿做那桥上的一块砖石。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从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炼、抽象出来的,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方永刚应邀去旅顺口区铁山镇讲WTO对农民的影响。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农民都放下手里的农活赶来听课。

“方教授啊,中国加入WTO了,咱庄户人可别让它给‘踢’着啊!”一位农民喊了一嗓子,“咱种的粮食都不好卖,外国粮食进来更完了!”

方永刚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小麦做面包掉渣吗?”

“咱们的小麦品种不行。”

“对,我们进口的小麦,主要是优质特种小麦。大家放心,国家是时时注意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的,我们农民也要科技种田、改良品种,这样才能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不吃亏……”

台下议论纷纷,人们若有所思。

报告结束后,一位农民问他:“你这个教授咋还知道小麦做面包掉不掉渣啊?”

一位老人执意要见见方永刚:“孩子,那些个道理到你嘴里,咋都成了我们庄户人的大白话呢?”方永刚没有想到,这位80多岁的老人,竟然是躺在担架上听他讲了一上午的课!

方永刚泪流满面:“老爷爷,我出生在农村,我也是农民的孩子啊!”

社会越是多元,人们越是迫切地需要科学的理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此,在地处偏隅的农村也是如此。

他忘不了,在守卫祖国北大门的漠河边防连,讲完了函授辅导的内容,战士们还要他讲国际形势,讲我国的内外政策,讲军队的改革发展。他们捧出自己酿的酒,端上大棚里种的蔬菜,要把这位远道而来的教授多留几天;

他忘不了,在长山要塞的海岛上,给干部、战士的课讲完了,家属们抱着孩子来也要听他讲。直到晚上十一点半,他才结束了这堂他的教学生涯里时间最晚的课;

他忘不了,这些年来在大连一些单位讲课时,会场座位不够,人们就从家里带凳子来坐在过道上听。在这座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聚焦最新理论的“大连讲坛”已办了50多期,市、县(区)、乡三级宣讲活动红红火火……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军人、退休老人……面对课堂上这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最基层的听众,方永刚感受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渴求,感受着当代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他决心要当一个平民教授,让理论以更直接、更感同身受的方式还原到群众的生活中去。

纷繁错综的历史变迁,在抑扬顿挫间成了评书。高度抽象的理论问题,被方永刚精心织入拉家常式的唠嗑中,唠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贴近切身利益的事儿。

给社区居民讲“和谐”,方永刚用一个拆字游戏作为开场白:“‘和’——左边是‘禾’,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右边是‘皆’,意思是人人都能讲话。和谐社会,就是生活丰衣足食,政治高度民主。大家说,这样的好日子谁不想过啊!”

给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讲先进性,方永刚引用了两句来自田间地头的顺口溜——“走路不沾泥,有钱娶婆姨”,说明农民群众对致富带头人寄予的希望。

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他追溯小岗村那张盖满红手印的“生死契约”;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痛陈“非典”肆虐的教训;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细述“三农问题”的来龙去脉……

“理论只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是常青的。”方永刚坚信,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也没有止境!

见证了科学理论巨大推动力的方永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传播,让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

如今,他讲课时常说的“心贴心和睦相处、手拉手共建家园”,成了大连市好几个社区的标语;在他“科学发展要找准定位”观点的启发下,新经济组织云集的人民路街道组建起了经济服务中心、推出六项“服务承诺”;辽宁省监狱系统在听完他的“以人为本”讲座后,为干警们开设了心理保健课;大连市双岛湾街道台山西村农民听他讲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道理后,对改种樱桃更有信心了……

当这些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方永刚幸福地笑了。

激情——“永远保持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方永刚深深地爱着三尺讲台。

他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为我的学生和听众讲好每一堂课。

他是学院政治系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还是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讲学任务繁重,但乐此不疲。

每次讲课之前,方永刚先提三个要求:准备一杯白开水——润嗓,一条干毛巾——擦汗,告诉他听众的年龄、文化、职业构成——好思考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2002年初,方永刚应邀到沈阳军区联勤部驻齐齐哈尔某部作报告。从下午一直讲到晚饭时间,官兵们还是没听够。在大家的请求下,吃完饭后,方永刚又接着讲了两个小时……

“歌星有返场再唱的,”联勤部政治部一位领导说,“讲政治理论课,谁见过教员返场的?方永刚就能做到!”

即使躺在病床上,方永刚的激情也不曾减退。

1997年5月,方永刚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遭遇严重车祸——只差一叶韭菜的宽度,他脑后的主神经就彻底断裂。

整整108天,脑袋上钻了两个洞、头部被牵引固定的方永刚命系一线。他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头顶那方天花板,记忆却幸运地一秒也没有丧失。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末期,正是亚太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海洋权益斗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中国海军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新作用?方永刚与同事王雨菲约定,从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刚有了提纲,方永刚就遭遇车祸。王雨菲急了,这个科研还怎么搞?

方永刚说:“没问题!”

思绪喷涌如泉,方永刚一边口述一边修改;需要查资料时,用手把书举起来看。起初,举上几分钟就臂酸手软,到后来竟一举就是两三个钟头。

“近代亚太战略格局的演变催生了中国海军,中国海军的兴衰又深刻影响着亚太战略格局……”3个月后,30万字的《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脱稿之时,医生曾断言他仅有“百分之一希望”的身体也完全康复……

人们喜欢他的坦诚,他的朴实,喜欢他讲课的那股“劲”。

每次讲课,不到两分钟,方永刚就能融入情景,甚至连话筒是否打开都注意不到。有人曾提醒他讲课声音低些,但当全身每一个细胞、所有的能量都被调动起来,他根本无法意识到是否应该有所控制。

2006年7月,方永刚在本溪讲课时有人问:社会主义要消除两极分化,为什么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还这么大?

方永刚略一思忖,打了个比方:“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需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像火车头一样带跑。我们的火车过长,到现在,最后一节车厢可能刚刚出站,但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重要的是,我们的铁轨已经铺好了!”接着,又用自己在南方乡村的见闻鼓励农民走出去开眼界,鼓励他们发展经济作物。

一堂两个小时的课,既讲了认识问题的方法,也谈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这位“大城市来的教授”赢得了“不回避问题”的称赞。

十多年传播真理,方永刚渐渐闻名。从学院研究生队到附近社区,都有自称“刚丝”的方永刚的喜爱者。在大连市,他的课已经排到了2007年底。中山街道、人民路、桂林路的居民一听说有课就问:“是不是海军那个戴大盖帽的教授?”

熟悉方永刚的人都知道,一堂课下来,他常常汗湿衣衫。有一年夏天在旅顺讲完课后,连裤子都湿透了,不好意思站起来。后来,他只要出去讲课,必须带上备换衣服。

外号“方大炮”的方永刚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同为大学教授的岳父送他另一个外号:“永刚广播电台”——只要女婿一来,当天的国内外新闻马上在耳边响起。

在妻子回天燕眼里,工作状态中的丈夫有点“痴”。一写起文章来,念念有词,旁若无人。他说,一个问题要是整不明白,吃饭没味,走道没劲。半夜一两点以后睡觉是常有的事,时间长了,键盘敲击的声音成了妻子的催眠曲。每次发表了新的文章,方永刚会像个孩子一样一路蹦着、吹着口哨回家,然后喝杯酒庆祝一番。

在同事们眼里,常言“问题研究不透不算爷们儿”的方永刚有点“狂”。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参与编写了系统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书后,他喜欢上了大问题、硬课题。2006年暑假,方永刚和教研室主任徐明善合写了《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成为全军较早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材。就在方永刚生病入院之前,他们又申报了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重大课题。

常有人问,你的激情从哪里来?

方永刚说,激情来自热爱。他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他就像一把火,燃烧起来就无法熄灭。2007年04月02日 作者: 来源:新华网

约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期限”

2006年春季开始,回天燕发现丈夫每天下班后都显得特别疲惫。问怎么回事,方永刚满不在乎:“我这个人一讲课就好激动,一激动就好出汗,这说明我新陈代谢好!”

好几次肚子疼,方永刚以为是肠胃炎,自己找了点药吃。徐明善劝他去医院好好查查,但他总是抽不出时间……

这的确是异常忙碌的一年:除了例行教学和校外报告,方永刚还承担了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的授课任务,暑假里又编写出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材。

2006年10月,方永刚到北京参加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机会难得,自然倍加珍惜。结业典礼上,他被选为学员代表,谈对理论工作和部队理论队伍建设的思考。

但,就在写这篇发言稿的时候,方永刚的病痛又发作了。凌晨两点刚写完,就挂上了吊瓶,连试讲也是由别人代替的。输液休息的几天里,不甘寂寞的方永刚又与他人合作,写出了一篇上万字的《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006年11月17日,方永刚上了手术台。

病情比想像的更为严重。主刀的是从大连市请来的最好的外科医生。动了20多年手术,他头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病例。“肠子烂了这么多洞,怎么还能坚持工作?”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妻子心如刀割,丈夫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啊!

“这几年正是我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而且,我刚从北京带回来好几个课题。”他说,“我没有理由消沉下去!”

实际上,方永刚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思考。

手术后醒来,麻药劲还没有全过,方永刚开了个清单,让妻子回家找书,准备为研究生做论文开题辅导。人还在重症监护病房,方永刚就把他指导的三个研究生全叫来,见缝插针地上课。

肖小平是方永刚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你看看我导师那精气神!”肖小平说,如果不是那身病号服,根本看不出他身患癌症!

学生们不忍心,妻子也几次试图打断。方永刚发火了:“你不要动摇军心!我肚子有问题,但脑子没问题,嘴没问题!”扭头对学生说:“别受你们嫂子干扰,来,咱们继续上课。”

回天燕比谁都更清楚,对于刚做完手术的丈夫来说,每次谈话得付出多少气力——来人走后,方永刚常常一言不发地捂着肚子,密密的汗珠擦了一层,很快又沁出一层。

有人劝他,“歇歇吧,别干了。”方永刚还是那句话:“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方永刚把军装带进了病房。医生发现了这个秘密,问他:“是不是准备趁我们不注意溜出去讲课啊?”

他嘿嘿一笑。他的心里,放不下那些因为生病一再推迟的课程,放不下那么多盼着听他讲课的听众。

2007年1月15日,第二次化疗后的方永刚如约登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方教授站在讲台上,哪怕什么话也不说,就是履行使命的最好典范!”学生们说。

7天后,病中的方永刚又去兑现自己的另一个承诺,到大连市地税局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那堂课,擦汗的纸巾用去整整5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期限!”方永刚说,如果有一天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我的岗位上,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

解放军总医院一间洁白的病房里,方永刚聆听着春天的声音。他说,那是鸽子在窗棂上扑打翅膀的声音,那是风吹柳芽悄悄作响的声音。

方永刚的使命之旅,又在这个春天起航——

“我和春天有约,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要走下病床,走出病房;

我和夏天有约,艳阳高照的时候,我要和全军战友一起庆祝人民军队的80岁生日;

我和秋天有约,枫叶红了的时候,我要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党的十七大;

我和冬天有约,白雪皑皑的时候,我要再次走上我心爱的讲台……”

思绪海阔天空,约定山高水长——如同那没有尽头的四季转换,如同那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

这,就是方永刚的生命之约。 来源:新华网

新华时评:人民需要这样的理论工作者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 曹国强)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工作者?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

方永刚作为军队院校的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员,并没有满足于出色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军校外面的军营,投向了军营之外的社会,找到了理论工作者履职尽责的广阔舞台。

在工厂、农村,在街道、社区,在学校、军营,方永刚用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真情传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赢得了“‘科普’专家”“大众学者”“平民教授”的赞誉。

“方永刚现象”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性原则,始终是党的理论历久弥新、永葆生机的根本所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使人民群众了解党的理论,进而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方永刚现象”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人民需要的、深受人民欢迎的理论工作者,必须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必须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眼光和宽广胸襟;要时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方永刚现象”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欢迎方永刚、称赞方永刚、需要方永刚,固然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授课艺术有关,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党的创新理论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富国强民的好理论。

“方永刚现象”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学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极大热情。正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从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从自己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中,人民群众认识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伟大价值,从而激发出自觉学习和积极实践的持久热情;也正是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欢迎和渴望,才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履行职能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人民需要党的创新理论,人民同样需要更多像方永刚这样的理论工作者。

人民日报评论:大力弘扬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

人民日报4月3日:今天本报发表长篇通讯,介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的感人事迹。方永刚二十二年如一日,把三尺讲台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秀教师的高尚道德风范。他的先进事迹,值得全体党员干部学习。

方永刚是从一名农村青年、普通大学生成长为军队优秀政治理论教员。他真学、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全身心投入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科研和传播工作。他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把每堂课都讲成精品,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他穿行白山黑水之间,向群众宣讲科学理论千余场。他忍受病痛,夜以继日,撰写研究文章千万字,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充满魅力,充满活力。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方永刚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就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深深吸引了他,折服了他。党的创新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来解决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一种深入了解的渴望,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一种强烈认知的需求。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方永刚的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步。党的创新理论充满魅力,理论宣讲才有说服力,方永刚的理论课才有广阔的“市场”,得到广泛的认同。

束之高阁的理论没有生命力,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党的创新理论来自群众,需要平民化、生动的宣讲服务群众。方永刚呕心沥血为群众当好“政治翻译”,把最难讲的政治理论课,讲成了深受学员和群众欢迎的课程。当前,一些人错误认为党的理论高高在上,宣讲党的理论“讲的不好讲,听的不愿听”,常常“两张皮”、“空对空”。方永刚是思想理论宣传工作者的楷模。他无论是在院校讲课还是到地方演讲,每次都要先进行一番调研,和百姓平起平坐,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深入了解官兵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报告内容,让宣讲始终迎着矛盾上,跟着问题走,不断拨开官兵和群众的心头迷雾。方永刚用自己宣讲的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

大力弘扬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践行。真理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与果决的行动。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向方永刚学习,发扬他那种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积极传播党的理论、不辱使命的献身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共建我们和谐社会的美好家园。《人民日报》 (2007-04-03 第06版)

光明日报评论:自觉学习宣传践行党的理论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革命导师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伟大时代和亿万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既是实践的胜利,也是理论的胜利。

一个人的生命若是与这一伟大进程联系在一起,并且其中充满睿智、信仰和忠诚,那真犹如一幅色调明快、意境宏远的画,总会令人驻足、引人入胜。方永刚的故事元气淋漓。在那里,时而有风雷般的鼓掌,时而有会心的笑容;往往是一个人的身影,聚集了众多人的目光。作为一位政治理论课教授,他对党的基本理论生动、活泼而又富于解释力的讲演,构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也成就了他传播真理的生命乐章。

“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很多人眼里严肃、抽象的政治理论,在方永刚那里变成了鞭辟入里的“知心话”。这个独树一帜的演讲艺术和理论风格,得益于他的生活历练,也得益于他精深的理论修养。几十年如一日,他爱理论、钻理论,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常人视为枯燥、难解的理论天地,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心领神会,以苦为乐。多年的努力,使他在理论的学习、研究上富于创造性,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他对国内外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追踪,对党的重要理论的归纳、总结,对理论内涵的创造性传播,都显现出他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的非凡造诣。对于理论,唯有烂熟于胸,方能信手拈来。面对听众,方永刚侃侃而谈,每一次掌声里都倾注了他无数的心血。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方永刚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向群众传播理论,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他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不讲虚无缥缈的废话、千篇一律的套话、大而无当的空话。他熟悉生活的酸甜苦辣,熟悉群众的喜怒哀乐,因而知道人们的困惑在哪里,知道现实的问题是什么,并且善于运用俚言巷语释疑解惑。古人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方永刚演讲,“文”得通俗,“文”得质朴,咳唾成珠,声情并茂。所以,他的听众有老有少,有干部有群众。党的理论工作者与人民有多近,理论就与人民有多近。方永刚以最贴近群众的方式,让理论融入了实际生活。

方永刚是党的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宣传者,更是它的信仰者、践行者。他对生活感悟得深,对问题钻研得精,因而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得真。他相信自己与真理同行,因而将传播党的理论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他相信自己的使命富有无上的光荣与价值,因而在其中享受到了莫大的快乐与幸福。他向群众传输着真理,也为自己实现了价值。在纯粹的信仰里,他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觉悟;在纯粹的信仰里,他展露出一位师者的高尚灵魂。

方永刚对理论的信仰和传播,跟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方永刚讲理论入人心、得人心、暖人心,最根本的一点,乃在于我们党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既坚持了新时期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又谱写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崭新篇章。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为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构成了党的理论工作者思想智慧的来源。

党的科学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离不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每一位共产党员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一定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自觉行动起来,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积极宣传党的理论,时刻践行党的理论。党的十七大将在今年召开。这次大会继往开来,将是对十六大以来党的各方面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也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方永刚语录摘选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和最大意义

人生在世不在于寿命长短,关键是活得有意义,有质量,能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

党的创新理论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是变化的而不是教条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变化,及时进行充实,这是讲授好党的创新理论课的根本所在。

能够动态跟踪和把握学员的思想脉搏,运用创新理论,不断解决学员提出的新问题,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站在理论的高度,入情入理地分析,学员才感到“解渴”;只有教员常讲常新,学员才能常听常新。

何谓敬业精神?说到底就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专业刻苦钻研和精益求精的崇高责任感。

要想把讲课内容留在人的脑里,必须走进人的心里;要想讲得很深刻,必须掌握住听课人的知识是什么。

言必信,行必果。决定下了的事就一定得办好。

激情从哪里来?激情从热爱中来。有了这种热爱,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热爱这一事业,我就会有激情,我讲两分钟就进入情节。

我是一名政治理论教员,我对我讲的创新理论深信不疑。

我要把自己的生命无条件地奉献给党的理论教育事业。

从小经历的艰苦环境,培养了我不怕吃苦,敢于迎接挑战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性格,就像我的名字叫永刚一样。我的名字是自己起的,当时看了电影《平原游击队》,影片中赵永刚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形象,给我很大鼓励,成为我的偶像,所以我把我的名字取为方永刚。

正像我的名字一样,我不惧怕困难,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从不服输,也从不知忧愁,从小养成了一种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性格。在我40多年的时间里,这种性格使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对我的帮助非常之大。现在,我深深感受到小时候的受苦是长大之后的一笔巨大财富。

我喜欢从理论高度思考中国命运

读大学时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即:从1840年以后,中国积贫积弱,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传进来,没有救中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脱颖而出,而且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中国洋务运动,想从物质方面、产业方面去改变中国的命运,没有成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想从制度方面改变中国的命运,没有成功。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后,我们从理论层面、文化层面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中找到了答案,这是为什么?所以本科毕业考研究生时我选择报考近现代思想史。

在大学里,平生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籍,感觉自己真是掉进了知识的海洋。我上大学,是党和国家供我念的书。

一般的同学对理论不感兴趣,但我理论思维见长,我非常喜欢理论,喜欢从理论高度思考中国命运的问题。

考研究生时,我进了考场在卷子上写上自己名字后又走出了考场。老师问我为什么放弃不考了,我说我现在的第一要务,不是自己的发展问题,而是父母兄弟的生存问题。我全家为我上大学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父母累垮了,我的兄弟们为我上大学,到矿山上去为人家打工,非常辛苦。

我从小就想当兵,但当时由于是富农子弟,没有资格当兵,没有资格上学。现在改革开放了,政策好了,我上大学了,有机会圆我的当兵梦了,我可以戴着眼镜,带着我的学问去当兵了。

如果组织上不让我走,我还要我这张办公桌,我就属于这张办公桌!

住院期间,我完成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这本书当年11月份出版后非常受欢迎。为什么会受到欢迎呢?是因为我把部队最需要的,干部战士觉得最解渴的部分,通过读书,通过我的整理,原汁原味地奉献给了他们。

骨折住院期间,我给室友们讲历史,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讲国际形势,讲得大家都不愿意出院了。

我成功地战胜了这次人生中最严重的挑战。出院时,医生曾嘱咐我“两年之内不准坐车船,要稳。”但我这个人是稳不住的。

我没有研究过的领域,我坚决不讲

我觉得人要充满爱心,你爱别人,别人也爱你,不要觉得孤独,身边不缺少爱,关键我们要发现、要珍惜这种爱。

理论研究不是快餐,不是心血来潮,需要长期的积累、长期的观察、长期的思索和长期的研究,才能取得成果。

多年理论思维的养成,使我看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具有创新性理论研究素养人才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紧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适应我军对理论研究的要求,是我们每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情,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能够出成果,我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为军队的发展做微薄贡献。

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上,把它当成我的事业来做。每当我解决了一个问题、研究了一个问题后,我都会及时给我的学生讲,给我们部队的官兵讲。给地方的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讲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能够说服他们,并且能够解决他们的许多问题,在这个时候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活得很有价值。我把我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跟我的学生分享,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我得到了快乐;在外面做报告时,在大家的掌声中我得到了快乐。虽然研究工作是辛苦的、枯燥的,但我在研究过程中体会最多的也是快乐。

我去讲课是代表党的声音、军队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而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所以我必须把握主旋律。人家请我去讲课,不是让我去散布歪理邪说,散布一家之言,以及让干部群众危言耸听,而是希望通过我的课去解决大家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疑问,从而端正大家的思想认识。把握主旋律,是我这么多年讲课的一贯风格。

一门课、一个讲座你讲得成不成功,取决于你对这门课的研究准备程度,取决于在这个问题、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深度。不打无准备之仗,我在外面做报告都是建立在我长期的积累基础之上的,我没有研究过的领域和课题的课,我坚决不上,坚决不讲。讲课不是去糊弄人,不是去误人子弟,在你讲的问题上没有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对问题的深刻把握,就不要去讲。

教员这个职业,想发财的干不了

对于金钱,我有一种观点:有钱的人春节时候吃豆角;没钱的人春节吃大白菜,五月份吃豆角,都是吃,五月份的豆角还是时令菜呢。

教学是我的本行,一到讲台上,一见到学生我就兴奋,经常大半夜的睡觉,早晨起来就上课,一到课堂上就精神,非常喜欢讲课后大家发自肺腑的那种掌声。

很多单位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我去讲课,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信任,这是对我的工作的肯定,我感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即使再累我也必须去讲。这时候我出去讲课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为了挣讲课费,而是理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感,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共产党的牧师。

每一次讲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和每一次的满足,当你经过精心准备,把理论研究的成果,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介绍给大家时,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热心的解答,让他们满意,而他们给予我热烈掌声的时候,我认为这是对一个理论工作者最大的肯定。

上级对我的宣传,这是对我的肯定,但我并不会追求这些名利,我只是感到理论工作和宣传工作是我的责任,作为一个理论教员,这是我的历史责任。

教员这个职业,想发财的干不了,能力不行的干不了。做人的思想工作,首先你要先比别人多走几步。理论研究是非常枯燥的,这样的工作,利益回报是很少的,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要甘于寂寞,甘做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

我回老家时就是见啥人说啥话。路上遇到放牛放羊的,我也蹲下来,给他点根烟,问问收成怎么样,家里情况怎么样,家里老人孩子怎么样,等等。一下子就拉近了感情,他自觉不自觉的就会把他的想法和你说了。这时候你再讲什么道理啊,他很容易就接受了。

搞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工作,首先你自己要把它当成你终生的事业来做。要为信仰而工作,自己想做而去做就不觉得苦,而且板凳也能坐得住。

我要把自己的生命无条件地献给党的理论教育事业,因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尊重、不关心的话,不管他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什么都没有用,都做不好,这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作为一个理论研究者、宣传者,第一,你要信它;第二还要耐得住寂寞;第三还要沉得下身子,沉不下身子是不行的。有人曾提醒我讲课声音低些,我没法低,根本没意识到怎么控制。有没有话筒都无所谓,我立刻就进入情景了。

我个人的贡献是微薄的,如果说我做出了什么贡献,那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主旋律是什么?主旋律代表的是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的是人民的根本的文化利益,也就是我们的国家的利益。作为理论工作者,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我们传播的是党的声音,是人民的声音。

我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教士”,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布道者”,我一向以此为自己的天职。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问题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如何让群众以更直接的方式,感同身受的方式,来接触到我们的理论,不要觉得理论是上边的,群众是下边的,我们从上边说到下边,来给你们传经布道了,你就得听。其实不是,我们的理论从哪儿来,我们的理论从群众的实践中来,是总结千百万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出来的。所以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我们的理论要掌握群众,要指导实践,必须还原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感受。

我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

我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该对我的家庭、父母和子女有责任感,对单位同事、社会、国家,对我们党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什么叫“尽使命”?什么叫“职业道德”?就是你做的工作要对得起拿的工资,对得起纳税人的钱,不是说光做工作不拿钱就是做贡献了。

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你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在社会中充当各种角色,成长起来之后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所以我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

人不一定要立太多志,但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肯定是走不远的人。我真正理想的树立,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从那以后的理想越来越坚定,我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这么多年,我全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这一生要做点事,要扎扎实实的做点事。而要做成一番事业,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把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民族、国家发展的脉搏统一起来,与时俱进;二是要有恒心,做学问要能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

我写的东西都是经过我脑袋里消化后再吐出来的,不是抄袭来的!所以我认为,人要用恒心、真心来爱护自己的事业。

生活中充满挑战,但是阳光总在风雨之后,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身体来迎接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明亮起来,不仅要自己快乐,还要带动别人快乐。

选择这个职业我不后悔。我这个人喜欢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觉得非常有趣味,每当自己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我自己觉得欢呼雀跃,非常高兴。第一,我喜欢挑战。理论研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二,多年理论思维的养成,使我看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具有创新性理论研究素养人才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紧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适应我军对理论研究的要求,是我们每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情,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能够出成果,我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为军队的发展做微薄贡献。

我们要爱别人,要爱我们的家庭,爱我们的亲人,要爱我们的同志,这种爱不是虚的,是实实在在的,因为大家也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们。(来源:央视国际 www.cctv.com)

首页

CopyRight © 华体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体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